本次兩會上,水泥產能過剩再次成為熱點問題,對比2011年水泥產能的結構性過剩,2012年水泥行業出現了產能全面過剩的局面,企業生存本已舉步維艱,2013年卻仍然有水泥生產線再建,可謂是為已然過剩的行業環境火上澆油。
水泥利潤明顯降低
房地產發展的黃金十年,帶動了水泥產業的飛速發展。根據數據顯示,我國2000年水泥產能為5.97億噸,而2012年水泥產能則高達21.84億噸。
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李葉青曾表示,我國水泥行業在經歷了十幾年的高速發展之后,無論是產能總量還是年消費量都達到了世界之最,全球超過50%的新型干法水泥產能和水泥消費集中在中國。
可是持續高速發展所創造的“總量奇跡”之下卻揭示了我國水泥行業深層次的風險,那就是我國人均水泥消費量已經超過了1.5噸,遠遠高于其他國家水平。據測算,我國市場水泥實際需求量在15億噸~18億噸,水泥產能過剩30%左右。
對于產能過剩的原因,中國水泥協會秘書長孔祥忠分析認為,主要有八大因素:國家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水泥市場集中度不高;水泥產業鏈短,資金投資多在水泥量能的擴張上和價格競爭上;利益驅動導致外行業跟進投資;國家發改委嚴控水泥投資,不等于地方政府不變相核準水泥項目;政府缺少推動企業兼并重組的優惠政策,使得產能過剩繼續;在生產要素價格偏低的情況下,部分企業在產能過剩的期間仍然有利可圖;淘汰落后產能反而造成產能增加。
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水泥產能持續增長,同時國內經濟增幅的放緩,令國內消費市場呈現出飽和的狀態,水泥企業的利潤明顯降低。山東棗莊市建材辦工程師趙勤書曾透露,由于產能過剩,水泥企業的運轉率僅為70%左右,水泥價格同比每噸降了100多元。
標本兼治遏制重復建設
溫家寶總理在去年全國人大代表會議政府報告中明確指出:“以汽車、鋼鐵、造船、水泥等行業為重點,控制增量,優化存量,推動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規模效益?!?
為此,中國建材聯合會主導的“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術創新與研發”發展戰略隨即出臺,旨在開啟我國水泥工業引領和超越世界水泥技術的新時代。
如何遏制水泥、玻璃等行業的重復建設,再次成為今年兩會代表關注的焦點。記者連線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云峰水泥有限公司總裁沈綠葉,“水泥重復建設已泛濫至全中國每個角落,這將是整個行業面臨的一場災難?!彼粲?,“遏制新型干法水泥重復建設已刻不容緩!”
而產能過剩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同樣不容忽視。在兩會“經濟社會發展與宏觀調控”新聞發布會上,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指出,產能過剩對資源、對勞動創造的浪費姑且不說,相關行業如鋼鐵、水泥、電解鋁、焦炭、平板玻璃等行業現在都比較困難。
“企業自身很困難,同時也引發一些惡性競爭?!睆埰竭M一步指出,明知道虧損還要生產和維持運轉,這就導致地方保護主義,分割了市場。這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都是很不利的。因此,化解產能過剩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重點。
如何化解包括水泥、鋼鐵等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業內專家們給出了幾點建議:一是水泥行業是一個高能耗、大排放、對環境負荷相當大的行業。國務院各有關部委辦要從嚴把關,嚴格提高投資技術門檻和環境評估準入門檻,扼守住審批大關。
二是金融監管部門要嚴格審查央企和上市公司的興建投資項目,嚴禁新建水泥重復建設項目開工。當前,央企和上市公司興建水泥項目時,從銀行貸款融資很容易,而沒有上市的企業卻無法通過銀行貸款解決項目建設資金,只能通過民間借貸解決。這是金融體制上造成的我國水泥行業競爭不公平局面,應該予以徹底糾正和扭轉。
三是作為央企和上市公司要帶頭貫徹執行國家產業政策,遵守國家水泥工業規劃,帶頭實施好“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術創新與研發”戰略,拋棄市場“冷戰思維”,少做些“跑馬圈地”的事情,多做些“優化存量,提升國際競爭能力”的功課,帶領行業切實履行好社會責任,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四是國家應該出臺相關文件,禁止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不切實際地建設新型干法水泥項目。這是治理我國水泥重復建設的根本之策。
唯有標本兼治,才能使我國水泥行業這匹“脫韁野馬”重新回歸發展正道。